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王丹疑患腦瘤擬回台就醫案:台灣移民署拒人道,美國移民署護人道

說明:本篇所有摘錄資料原無標題,標題全都出自 WATCH



美國移民署有愛心最快速批准回美證
作者:王丹
<摘錄一>
報告給各位關心我的朋友:
我前天向美國移民署提出以人道考量加快辦理回美証的申請,今天已經以最快速度獲得批准。證件寄到後,我會儘快返回臺灣檢查身體。
請大家放心並再次謝謝你們的支持。同時也謝謝美國移民署的人道立場。
<摘錄二>
這次事情,要感謝各界的熱心幫助。
謝謝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包括網友的祝福,意見和建議;
謝謝在向臺灣移民署申請入臺的過程中,曾經從中協助的朋友們;
謝謝包括「蘋果日報」、「自由時報」、「民報」等媒體的報導和仗義執言;
謝謝美國各地大批僑胞的慰問。特別是民進黨駐美辦事處、洛杉磯臺灣僑領和我的律師的積極幫助;
謝謝美國國務院和議員,以及美國移民署的關心與支持;
也要謝謝臺灣移民署相關承辦人員的辛苦和本意;
還有更多要感謝的對象,如果有疏漏之處,請你們原諒。
最後,要謝謝那些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對我惡言相向的人和媒體,是你們讓我更加堅定決心,要讓台灣,這塊我熱愛的土地,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美麗。




台灣移民署無人性猛耍狠濫設入境障礙
作者:王丹
資料來源: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已經看到移民署決定,至為遺憾,但是表示尊重。特向關心我的外界聲明如下:
1. 我進入台灣須持有回美證,這是台灣方面的要求,不是美國方面的要求,所以我當然第一時間尋求台灣政府的協助,詢問是否可以用綠卡替代回美證先行返回臺灣。所謂「找錯對象,應當去找美國政府」的說法,是具有誤導性的;
2. 我最近兩年常年居住臺灣,繳交費用參加健保,因此沒有在美國辦理健保,因為很少有人會同時在兩個不同國家參加兩個健保。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身體不適,自然希望尋求臺灣健保體系的醫療幫助,這也是第一時間尋求臺灣政府幫助的原因,所謂「為何不找美國,來找臺灣」的說法是有誤導性的;
3. 我已經有有效的入境證,而綠卡其實比回美證更能證明我可以返回美國,到底以綠卡替代回美證有何嚴重違反法律之處,怎樣不合情理,以至於如此滯礙難行,有機會還希望移民署官員可以解惑。
3. 既然臺灣政府已經決心不予進行人道考量,我表示尊重。明日,我將轉為向美國國務院和國會,以人道考量為理由,提出加快辦理相關旅行證件的協助申請。我從來沒有像某媒體所說的那樣,尋求臺灣現任政府幫助我獲得回美證,也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幫助。
4. 鑒於何時能夠返回臺灣,目前無法確定。為讓關心我的朋友們放心,明天開始,我也將與幾位醫療界的朋友討論,先行在美國,以自費方式,按照腦瘤、心臟器官性疾病、頸椎和腦神經等四個懷疑方向,開始逐一進行檢查,希望能夠一一排除可能性。
5. 有關一些朋友提出的捐款支持,我堅決不會接受。我目前小有存款,應當還可以支付相關費用。一旦開支擴大,我寧願賣房,也絕對不會接受外界一分錢的捐款。我知道已經有兩批朋友在籌劃進行籌款活動,請你們立即停止。
6. 聽說有幾十人致電移民署,表示一旦特例批准我入境將包圍移民署云云,我在此向移民署表示慰問,也對任何把這樣的事情與移民署的決定放在一起表達的論述,表示驚詫。
在此向移民署官員對我的健康表達關心,表達我的感謝,謝謝你們的關心。
當然,更要謝謝外界無數關心我的朋友們。支持我的,謝謝你們的支持;反對我的,謝謝指教。
我說過了,中國還沒有民主化,我不會倒下的。大家放心。
###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仇恨築高牆,以巴戰火焚燒兩國自由和平美夢



Opinion: 20 years on, the struggle for Gaza peace drains me of hope


By Omar Shaban, Special to CNNJuly 25, 2014 -- Updated 1758 GMT (0158 HKT)
Editor's note: Economist Omar Shaban is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the Gaza-based Palestinian think-tank Pal-Think for Strategic Studies, established in 2007 by Palestinian researchers and community activists. He previously worked for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in Gaza and established Palestinian branches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commentary are solely the author's.
(CNN) -- At age of 52, it might be too late to re-visit your beliefs and principles in order to change them.
When you see the regression from where we were, to the situation now and realize the dream you have been working towards has moved almost entirely out-of-reach, you feel tired, hopeless, and less motivated to recharge yourself.
I was born in Gaza in 1962 to a refugee family who had been expelled from their village "Sawafir" in the then 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
Five years later, in June 1967, Gaza was occupied by Israel, which meant that I grew up under the occupation. When you live under occupation, your national ambitions become clearer and stronger.
I promised myself that I would do my utmost to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peace and freedom for our people and region through talks and debates.
In 1987, at the age of 27, I took part in the first intifada, which I viewed as largely peaceful, with boys and girls throwing stones at well-equipped Israeli soldiers.
Through that struggle, we succeeding in win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not onl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also many Israelis themselves; who became advocates for our right to have a free and independent Palestinian state.
I learned, to some extent, what freedom meant when I took my first plane trip, flying to London via Tel Aviv in 1993. I had been invited by Amnesty International in my capacity as the founder of the organization's Palestinian branch.
I wrote articles and appeared on television and radio to promote human rights and non-violent struggle; I was invited to address Israeli audiences and receive Israeli citizens in Gaza itself. I also stood as a candidate in the first Palestin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in 1996.
Then, my dream of being a free citizen in a free state grew and flourished, but over time it gradually became weaker and weaker.
Twenty years ago, how to make peace with Israel was a daily topic for the Palestinian people. It was very normal to see tens of Israelis citizens walking freely along Gaza streets, shopping and making conversatio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 an influential Israeli camp was advocating making peace with the Palestinians.
Nowadays, "peace" is perhaps the least used word in Gaza's daily lexicon, replaced as it has been by the terms; tanks, F16, killing, shelling, rockets and revenge.
And in Israel, politicians and groups compete to see who will be more aggressive towards the Palestinians. Thi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extreme right in politics.
Twenty years ago, more than 80,000 Palestinian workers went to Israel every day to work alongside Israelis, acting as ambassadors for co-existance.
Twenty years ago, it was common to see the slogan and fliers "PEACE NOW" on cars and at shops and restaurants. Making peace with the Palestinians appeared to be a priority for the Israeli public.
Recently, the Israeli government built a huge wall separating Israel from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Now that Israeli citizens cannot see us any more, it seems they have lost sight of our reality.
And the reality has been deteriorating. When the Israelis began building separation walls in the late 1990s, many of its citizens were being killed by suicide bombers. In September 2000, the second intifada erupted with a far more violent face than its predecessor.
Hamas won the election in 2006 and took control from Fatah forcibly in June 2007, prompting Israel to blockade the Gaza Strip, which created humanitarians crises. Since then Israel has declared three wars against Gaza, in 2008, 2012 and now 2014. Meantime, Hamas and other resistance movements continue to launch homemade rockets into Israel's cities.
Within the new reality, the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are unable to see/meet/talk/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 always say, it is easy to fight someone you don't know and/or have no mutual interests with, but you cannot make peace with someone unless you know them well and share interests.
This is why it has been easy for the new generations on both sides -- Israeli and Palestinians -- to fight each other aggressively. They have never met and they don't see the benefit of living peacefully. Nowadays, they communicate from a distance through rockets, bullets, shelling, guns -- instead of physically interacting.
The generations of both sides have been taken hostages by the conflict, they consume and waste their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make the other's life more difficult. Both generations have to work harder to find the lost opportunity, which is hidden underneath scene of the conflict; they have to be educated to look differently.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the problems have become cross-border despite being perceived as local.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needed.
Both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suffer severe water shortages, pollution, population growth, radicalism, unemployment. But while the cost of conflict to both is huge, the profit of peace would be much higher.
In addition to the waste of their own resources, the Palestinians have received billions of dollars of aid in the past 20 years since the Oslo accord, while Israel receives U.S. aid assistance of about US$3 billion every year.
Some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 and the local resources are spent in fueling the conflict, though it would make a huge and positive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if such huge amounts were instead used in developmental projects.
Both the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governments might be able to reach a peace agreement, but achieving culture of peace remains distant.
I have never thought to leave Gaza or to emigrate, though I have always easy access to such a possibility.
I believe that Gaza is in need of an "agent of change." I have been and I wanted to continue to be such an agent of change.
But I feel tired, hopeless and less motivated to recharge myself.
###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中國統一」假議題是中國黨武力侵佔台灣的藉口


不知道有多少台灣人問過:「中國統一」和台灣有什麼關係?還有,台灣自古不是中國領土,為什麼台灣人必須為「中國統一」假議題慘遭中國國民黨的非法侵佔和中國共產黨的武力威脅?
其實,在台灣,所謂的「中國統一」假議題,只跟中國國民黨有關。
一九四五年底,蔣介石濫用盟軍委託他領導的中華民國軍隊來台灣接受日本軍國政府投降機會「順便」非法侵佔台灣。在此之前,台灣與中國毫無瓜葛。
一九四八年五月,蔣介石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不過,這一年十二月,由於中國共產黨勢力燎原,蔣介石已開始準備流亡台灣相關事宜。
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被驅逐下野,該國總統職位由李宗仁代理。這一年四月至五月,在蔣介石指使下,當時的所謂「台灣省行政長官」陳誠與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全面整肅台灣並發佈戒嚴令,至少三萬名台灣人被逮捕、處刑和殺害。十月一日,中國共產黨一黨專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翻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的中華民國,李宗仁在亡國前就逃到美國了,原中華民國政府被中國共產黨撤除。至於蔣介石,則於十二月逃亡到台灣,除了繼續非法侵佔台灣和虛構一個沒有人民、領土與主權的山寨版「中華民國」冒充台灣的空殼「祖國」外,並自行宣佈在台北市成立「中華民國臨時首都」。(以上歷史背景參考資料:戴天昭著《台灣國際政治史》,2002 年,台北:前衛出版社,頁 933-934)。
由於蔣介石虛構山寨版「中華民國」且不肯承認中華民國(1912 1949年)已經被消滅,甚至假冒「中華民國總統」身分在台灣徵兵發動「消滅共匪,光復大陸,統一中國」戰爭,所以,原本受到軍閥割據和國共內戰影響而始終存在已故中華民國的「中國不統一」話題,被蔣介石繪聲繪影帶來台灣。
事實上,中國統一問題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就定案了。因為,中國共產黨不但消滅中國國民黨及其建立的一黨專制中華民國,也全面消滅該國其他軍閥。至於蔣介石,不過就是一個下野總統,被他帶領來台的已故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籍武裝難民只有一百萬名左右,比較起留在中國領土上的約四億名中國人,簡直是迷你微巫見超級巨巫。
說穿了,蔣介石率領的武裝難民團,既無法權充中國國民黨全體黨員,更無法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比較適合形容這個組織的說法應該是「蔣介石集團」。
總歸一句話,所謂的「中國統一」問題,是從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滅亡後被蔣介石集團移花接木到台灣。
而且,從一九四九年至今為止,蔣介石集團以中國國民黨名義虛構的「中華民國」始終把台灣「包裹」在必須為「統一中國偉大使命」而與中國共產黨一黨專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糾纏不清的詭異狀態下。
不過,由於台灣政局瞬息萬變,這個被中國國民黨強迫背負的「統一中國使命」再三出現不同狀態或說法,比如:
  1.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七年止,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透過戒嚴令鎖國,台灣與中國之間被定位為「一個中國下的敵對內戰狀態」。兩蔣把「中國統一」視為台灣全民必須背負的「偉大使命」。當時的中國政府趁勢黑吃黑,在完全不可能獲得台灣全民同意也不可能知會台灣全民的國共戰爭狀態下,於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無中生有亂扯「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八二憲法更加碼吹牛「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2. 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六年,李登輝領導山寨版「中華民國政府」進行黨國分離政策,逐漸將「一個中國的敵對內戰狀態」改變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所謂的「統一中國使命」不再被突顯,反而是台灣如何成為民主獨立國家以及如何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等目標變成主要話題。這段期間,中國政府仍不斷強化武力侵佔台灣野心,除了引爆「一九九五閏八月」心理恐慌外,還多次「試射」導彈威脅,既招惹美國潛艇頻繁「關注」,也激怒台灣各界
  3. 一九九六年五月廿日至二OOO年五月廿日,李登輝開始以第一任全民直選總統身分主掌仍掛名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台灣政府,從此以後,台灣與中國的「台灣海峽兩岸關係」調整為「特殊國與國關係」。不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改霸道惡習,始終文攻武嚇台灣。
  4. 二OOO年五月廿日至二OO八年五月廿日,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主掌所謂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沒有能力實踐「正名制憲」政見也無法透過公民投票或其他民主程序將台灣改制為正常獨立國家,不過,已經公開正式承認台灣為一個與中國不同的國家。這時的台灣與中國之間呈現「一邊一國」狀態,台灣人不再被迫背負所謂的「統一中國使命」。可惜,中國政府不改惡霸作風,甚至違背聯合國會員國理應遵守的聯合國憲章,於二OO五年三月十四日公佈一則主戰國內法<反分裂國家法>,全篇語無倫次只為恫嚇「台獨」以及非法強佔台灣主權與領土。另外,台灣境內的中國國民黨已公開把勾結中國政府非法併吞台灣當成「完成中國統一使命」手段,以致台灣面臨內政不安與外交艱困等窘境。
  5. 二OO八年五月廿日至今,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台灣總統,他一邊極力試圖復辟兩蔣時期以山寨版「中華民國」矮化台灣為「中華民國台灣區」的蔣介石集團非法侵佔且「殖民台灣」狀態,另一邊卻借由包藏禍心的 ECFA 及其架構下的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等黑箱作業政策,企圖將台灣政治版圖和經濟命脈逐漸鎖入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系中。六年多來,由於國共兩黨從兩蔣時期的烽火開戰敵對狀態瞬間「昇華」為水乳交融的你儂我儂狀態,使得原已成形的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兩國關係直接反轉為中國侵略台灣「進行式」,而這樣的「台灣被中國內政化」過程,不但明顯以出賣台灣政經版圖換取中國國民黨徒大舉「衣錦榮歸」中國機會,同時也企圖將台灣政經領域無條件開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政府及其黨營商團盡情蠶食鯨吞。
由此可知,當台灣人不必被不良政府逼迫背負所謂的「統一中國使命」時,台灣就可以掙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強奪我國主權和打壓政經地位的無法無天枷鎖,相反,無論是兩蔣集團透過烽火戰爭強迫台灣為中國國民黨執行所謂的「統一中國使命」,或馬英九集團透過 ECFA 及其架構下的服貿、貨貿和自經區等黑箱政策壓榨台灣為中國國民黨「回歸祖國懷抱」充當「中國統一」犧牲品,台灣不但無法積極實現自由民主普世價值,甚至還必須變成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黨的「中國境外戰地」或「中國統一貢品」。
現狀下,台灣幾乎已經從邪惡中國國民黨踐踏下的虛構「中華民國台灣省(或區)」悄悄被厚顏黑吃黑的貪婪中國共產黨霸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從頭到尾,只因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五年非法侵台,而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滅亡後,蔣介石集團又虛構一個山寨版「中華民國政府」強奪台灣主權和領土並武力侵犯台灣人民,再加上長達四十年左右的鎖國黨國教育洗腦工程鋪天蓋地,所以,即使台灣早已於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和平條約中解除日本殖民地身分且於一九九六年透過全民直選總統民主程序由全體住民運作國民主權自決國家主權獨立與確定領土範圍等承認台灣為一個民主國家實質共識,可是,只要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聯手祭起「中國統一」假議題,就會出現許多早已被洗腦到無法理解民主為何物的「中國呆胞」胡亂咒罵所有希望繼續完成台灣獨立建國工程的民主人士,更可笑的是,明明是中國國民黨非法武力侵占台灣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國際間公開武力威脅和外交圍堵台灣,照樣有一群群中國黨奴顛倒是非到把台灣獨立民主過程抹黑為「啟動戰爭惡行」。
事實上,只要分析歸納實際歷史背景和政治實況,就會看到一道清晰路徑:所謂的「中國統一使命」,對台灣人來說,純粹只是中國國民黨侵台與中國國民黨返中的藉口。其中如有血腥絕情戰火,必是國共兩黨發動的戰爭。
作為台灣人,不但不必亂入中國國民黨的來去路徑,也不必亂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分合心結。不如這樣吧!如果中國國民黨認為「來自中國,必得回歸中國」的話,就讓我們誠心祝福中國國民黨返回中國愉快,並且,真心希望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和睦相處,順便拜託,中國兩黨合力為中國和平前途奮鬥之餘,不要再浪費無謂心力干預台灣國家大事了。
### 



生命與颱風


颱風天要不要放假?如果有人思考工作和上學的意義的話,絕對不會勉強任何人在颱風天上班和上學。同樣,如果有人在乎生命的價值的話,絕對不會在風雨未歇狀態下,要求任何民航客機出航。維護生命價值和提升生命品質,才是工作和上學的目的,同樣,為了生活便利才是搭乘客機的目的,凡追求生活便利的人不會把生命當兒戲。簡單的說,放颱風假只是確保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在台灣,談論颱風假時,總有一群利益至上的企業主和莫名心態的特殊人士斤斤計較會不會讓勞工或學生「撿到便宜」,他們總是計較:
1. 氣象局有沒有「誇大」預測「風雨不足」的颱風?
2. 地方政府有沒有「膨脹」颱風「殺傷力」?
老實說,颱風通常來得快去得疾,快則半天或一天就掠過,最慢也不可能拖過三天,而且,就算氣象局或地方政府「判斷錯誤」而讓勞工和學生「撿」到風雨不大或無風無雨的颱風假,頂多只能「混」一天,能造成多大損失?
相反,萬一氣象局和地方政府低估颱風的「殺傷力」,以致造成勞工和學生的不便或損害,就算有人願意「賠償」勞工和學生的損失或痛苦,請問:明明可以預防的不便與損害,為什麼一定要讓勞工和學生去「接受磨練」和無端受苦呢?
只要那些希望磨練勞工和學生成為「颱風冒險王」的企業主和特殊人士願意面對人是為了賺錢維護生命而工作以及為了提升生命品質而上學等基本常識,就不應該為了颱風假這種芝麻綠豆小事斤斤計較。
畢竟,勞工和學生多放一、兩天假,絕對不可能讓工廠或公司倒閉,也不可能讓學校趕不上預訂課程目標。可是,堅持要求勞工和學生在明知有颱風來襲的預知潛在危險情況下仍去上班和上學的話,就算可以保住企業和學校的「正常作息」和「預定進度」,萬一因此傷害勞工和學生的生活和生命的話,就是捨本逐末了。
無論如何,再怎麼愛賺錢的企業主與再怎麼偏愛強迫別人在颱風天冒險犯難的特殊心態人士,都不應該把勞工和學生的生命拿來和颱風下賭注。
同理,颱風天既不適合工作和上學,當然也不適合搭乘飛機,所以,民航公司基於保障工作人員和乘客安全的考量,在預知颱風來襲這段時間,根本不應該放行任何客機,而且,只有在確定颱風已經徹底遠離後,才可以繼續開放班機出航。
事實上,飛機就像尋常交通工具一樣,不可能保證絕對安全,尤其是天候和其它自然因素對飛航安全的不可預知危險性,更是所有機上工作人員和乘客都必須承擔的必存風險。在這種安全已受威脅前提下,既然預知颱風極可能增加另一個重大危險因子,為了盡可能降低危險性,根本不該在颱風依舊盤旋的不穩定天候下讓所有工作者和乘客冒險出航。
生命,與可能因為「風雨不足」而不上班、不上課和不飛行而造成的「利益損失」、「課程落後」和「生活不便」等因素互相比較重要性的話,相信所有腦袋清醒的人都會認為生命重要許多!
所以,麻煩那些喜歡計較颱風假的企業主和特殊人士接受一個事實:台灣的夏天與秋天必然會遭遇一個以上的颱風,無論這些颱風的風雨大小或預測對錯,為了確保生命安全,颱風假非放不可。畢竟,生命無價。
###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淒風苦雨!復興航空 GE 222 班機在澎湖墜毀,已知 48 人罹難


向空難死者致哀 願傷者早日康復《蘋果日報》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頭條新聞 2014 7 24
【綜合報導】復興航空昨發生重大空難!一架從高雄飛往澎湖的 ATR72 型客機昨晚降落馬公機場時,疑因天候不良,請求重飛後在機場附近一處小村落失事墜毀起火,造成機上 54 名乘客和 4 名機組員,有 48 人罹難、10 人重傷,以及地面 5 人輕傷。這是 12 年前華航班機由台北飛往香港途中,於馬公西北方發生空難,225 人全部罹難的事故後,國籍航空死亡人數最多的飛安事故。
昨事故發生後有 11 人送醫,其中蔡民華到院前死亡,其他 10 人是許瑀婕、顏婉茹、張智仁、陳雅娟、李緯彤、洪郁婷、李順己、陳銘霖、吳昌樓、蔡佩儒。這起事故三十五名罹難者已尋獲大體,其他下落不明,乘客中有兩人是法國籍旅客。至於飛機上黑盒子已尋獲,事故發生原因待飛安會調查。 
請求重飛失聯墜毀
這架失事復興航空編號 GE222 班機是 ATR72 型雙引擎客機,正駕駛李義良(60 歲),副駕駛江冠興(39 歲),原本應在昨天下午 4 時從高雄起飛,因受中颱麥德姆過境影響,延至 5 43 分才起飛,預計晚上 6 11 分抵達馬公機場,疑是天候不佳,晚上 7 06 分駕駛通知塔台要降落,因降落不成功要求重飛,當時正下著大雨,視線不良,接著就失聯,7 08 分才發現飛機墜落。據了解,塔台人員聽到駕駛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請求重飛。」
墜機地點在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距馬公機場跑道約 1 公里。村子裡的高姓人家正在辦喪事,大家聽到「砰」一聲巨響,屋子搖晃、屋頂塌落,嚇得趕緊往外跑,隨即見到屋前方 20 公尺處有一團火球。 
撞屋爆炸 10 人受傷
村民表示,當時大雨滂沱,突然聽到一聲巨大爆炸聲,趕出來察看,赫然發現一架飛機墜落在一幢撞毀的民宅旁,扭曲的機身冒出熊熊火光,有幾人從裂開的飛機機身中跑出來,接著又發生幾次爆炸,飛機殘骸噴得到處都是,十分駭人。
澎湖縣消防局表示,昨晚接獲報案,立即出動警消和救護車趕往,發現一架飛機降落時衝撞 11 戶民宅屋頂,接著墜毀並爆炸起火,機身扭曲破裂,不少乘客被拋出機外,殘肢斷臂等屍塊散落現場二、三十公尺遠,慘不忍睹,消防員一面救火、一面搶救生還者。軍方隨後也加入救援,大火在晚上 8 25 分控制。
救難人員將救出的 11 名傷者分別送往澎湖三總和部立澎湖醫院救治,一人到院前已死亡,其餘 10 人都有嚴重燒燙傷和外傷。其餘人員恐怕在飛機墜毀時都已罹難,救難人員正漏夜以大型機具破壞機身搜救中。已抬出的遺體昨送至菊島福園殯儀館,由檢察官相驗。 
疑雷雨視線差釀禍
民航局指出,正副駕駛和兩名空服員情況還不明朗。班機 54 個座位滿座,多數是前往澎湖旅遊的遊客,澎湖憲兵隊長蔡民華中校因颱風要趕回部隊坐鎮,不幸搭上班機罹難。
針對復興航空空難,氣象局指出,昨下午 4 時開始,麥德姆颱風的一條雨帶一直卡在澎湖與台灣本島之間,天氣相當不穩定,事發的晚上7時左右風雨仍強、有雷雨,時雨量約 30 毫米左右,最大陣風達 7 級(可能造成全樹搖動,逆風行走感困難)。
民航局表示,馬公機場昨晚7時天氣預報能見度 1,600 公尺,復興航空班機降落時雷雨交加、能見度已降至 800 公尺,天氣狀況變差。當時可能機師看不到跑道,因此要求重飛,塔台管制人員准許重飛後,班機無線電就沒有再回答而失聯;民航局說,最後掌握飛機高度僅 300 英呎(約 92 公尺),管制人員立即按警鈴通報各單位「飛機不見了」。 
復興航允從優賠償
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說,今早飛安會人員將趕到墜機現場調查,調查重點包括飛航操作、航管、天氣、機務(針對飛機本身)、生還因素(訪問生還乘客事發當時狀況)等。不願具名的飛安人員指出,這次復興航空墜毀,是側風過大還是人為操作問題,有待黑盒子的解讀才能找到答案。
馬公機場因這起空難昨晚關場,加上澎湖昨晚仍有大雷雨,以及海象惡劣,故海空交通都停擺。
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昨晚轉述,馬總統第一時間得知傷亡狀況,感到非常悲慟,並指示行政院長江宜樺立即成立馬公空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釐清事故發生原因及全力搶救傷者及善後。
復興航空總經理徐以聰昨晚現身松山機場,語帶哽咽兩度鞠躬道歉,他說目前正全力協助善後及配合政府調查,復興航空今早有專機協助家屬從高雄前往馬公,也會協助其他家屬到馬公,復興航空並成立專線 0800-719988 提供家屬詢問。復興航空副總經理高治華說,賠償一定會從優處理。 
失事飛機 復興航空 GE222
機型:ATR72
機齡:13
機號:B-22810
起飛時間:7/23 1743 由高雄小港機場起飛往澎湖
墜毀時間:7/23 1908 於馬公機場重飛失敗墜毀
墜毀地點:跑道頭 1,000 公尺西溪村附近
旅客:54 人(成人 50 人、兒童 4 人)
機組員:4 人(正副駕駛各 1 人、空服員 2 人)
失事原因:尚待調查
資料來源:民航局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社會新聞 2014-07-24  00:26
〔中央社〕復興航空 GE222 號航班今天在澎湖失事,復興航空晚間 11 點半公布完整乘客及機組人員名單。
機上乘客共 54 名,名單如下:陳培樺、葉根壯、葉鍾日縛、吳佳玲、吳昌樓、沈美惠、陳雅娟、陳雅婷、陳雅婗、吳淑綿、許文卿、顏光健、顏甜倪、顏盛隆、許崇泰、許秀菊、陳潤清、鍾家偉、鍾淑嵐、衣素綺、衣起霈、李依諠、李曾明勤、李緯彤、李孟珊、楊秉燁、林晏鈴、洪郁婷、李順己、丁素美、陳志明、陳昱豪、陳銘霖、馬元佾、戴秋樺、何玉強、王明生、王蔡銀好、何柏諭、涂小佩、蔡民華、蕭玉貴、許憲中、許瑀啑、周胤廷、李明村、楊景翔、蔡佩儒、顏婉茹、張智仁、陳正龍、鄭茜文、DERAMOND JEROMINELUTERNAUER PENELOPE
機組人員名單:正駕駛李義良、副駕駛江冠興、空服員郭晉瑋及吳姿瑩。


影片來源:民視新聞節目頻道
發佈日期:2014 7 23
###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複習現代國際法,揮別「國共跨國兩黨統一」假議題



Adopted and opened for signature, ratification and accession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2200A (XXI) of 16 December 1966
entry into force 23 March 1976,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49

資料來源: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HCHR) 
Preamble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Considering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proclaim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 dignity and of the equal and inalienable rights of all members of the human family is the foundation of freedom, justice and peace in the world,
Recognizing that these rights derive from the inherent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
Recognizing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ideal of free human beings enjoying civil and political freedom and 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 can only be achieved if conditions are created whereby everyone may enjoy his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s well as hi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Considering the obligation of States under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to promote universal respect for, and observance of, human rights and freedoms,
Realizing that the individual, having duties to other individuals and to the community to which he belongs, is under a responsibility to strive for the promotion and observance of the rights recognized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Agree upon the following articles:
PART I
Article 1
1. All peoples have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By virtue of that right they freely determine their political status and freely pursue their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2. All peoples may, for their own ends, freely dispose of their natural wealth and resources without prejudice to any obligations aris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benefit,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no case may a people be deprived of its own means of subsistence.
3.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including those hav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on-Self-Governing and Trust Territories, shall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shall respect that righ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PART II
Article 2
1. Each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undertakes to respect and to ensure to all individuals within its territory and subject to its jurisdiction the rights recognized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without distinction of any kind, such as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religion, political or other opinion, national or social origin, property, birth or other status.
2. Where not already provided for by existing legislative or other measures, each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undertakes to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co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ovenant, to adopt such laws or other measures as may be necessary to give effect to the rights recognized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3. Each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undertakes:
(a) To ensure that any person whose rights or freedoms as herein recognized are violated shall have an effective remedy, notwithstanding that the violation has been committed by persons acting in an official capacity;
(b) To ensure that any person claiming such a remedy shall have his right thereto determined by competent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or legislative authorities, or by any other competent authority provided for by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State, and to develop the possibilities of judicial remedy;
(c) To ensure that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shall enforce such remedies when granted.
Article 3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undertake to ensure the equal right of men and women to the enjoyment of all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set forth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Article 4
1. In time of public emergency which threatens the life of the n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which is officially proclaimed,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may take measures derogating from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the present Covenant to the extent strictly required by the exigencies of the situation, provided that such measures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their other oblig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do not involve discrimination solely on the ground of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religion or social origin.
2. No derogation from articles 6, 7, 8 (paragraphs I and 2), 11, 15, 16 and 18 may be made under this provision.
3. Any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availing itself of the right of derogation shall immediately inform the other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 the provisions from which it has derogated and of the reasons by which it was actuated. A further communication shall be made, through the same intermediary, on the date on which it terminates such derogation.
Article 5
1. Nothing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may be interpreted as implying for any State, group or person any right to engage in any activity or perform any act aimed at the destruction of any of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recognized herein or at their limit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is provided for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2. There shall be no restriction upon or derogation from any of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recognized or existing in any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pursuant to law, conventions, regulations or custom on the pretext that the present Covenant does not recognize such rights or that it recognizes them to a lesser extent.
(以下省略)


作者:洪茂雄/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
資料來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41 期「公投加入國際組織 歐洲國家的經驗與借鏡」座談會,頁31-38 2008.03.30
壹、前言
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民主化,其進展過程與台灣有諸多雷同之處,謹舉其犖犖大者,概述如下:
第一、推動民主化的動力,基本上是由下而上,東歐共黨國家和台灣之所以能夠突破「政治禁區」,乃靠一批所謂「異議分子」同心協力,凝聚反對力量,鍥而不捨,終於迫使當權者順應民主潮流,政權和平轉移;
第二、告別「一黨專政」體制。東歐鐵幕國家與台灣在長達近半個世紀一黨專政統治之下,終因弊病橫生,沉疴難治,而喪失民心,百姓迫切希望改變現狀,遂轉而支持反對勢力,匯成一股強大的洪流,奇蹟式告別一黨專政,實現夢寐以求的「和平革命」;
第三、列寧式政黨蛻變成為中間偏左的政黨,宣佈與馬列主義決裂,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並更新黨綱,認同多黨民主和市場經濟。國民黨相較於東歐前共黨,改變的幅度大有遜色;
第四、政黨輪替是政黨政治運作正常化的指標。即使獨裁政黨長期壟斷政治資源,但終難逃遭人民唾棄的命運,實現改朝換代,政黨輪替的新局面。觀察中東歐國家和台灣的民主化進程,雖然民主化初期難免有政治人物荒腔走板的演出,但在開放社會輿論、發揮守望「環境」的監督功能,政黨良性競爭,政黨政治有漸趨成熟的現象。不過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因擁有龐大的黨產和優勢的媒體資源,仍然足以左右政局,政權雖輪替,立法權、司法權、甚至行政權,還是有舊政權的幽靈,隱約可見,是中東歐國家政黨所不能及的。
準此以觀,台灣和中東歐前共黨統治國家的民主化,有其共同特點,何以他們的公投能夠舉行,而台灣卻有朝野南轅北轍,相互對峙的障礙呢?「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研究中東歐國家的公民投票歷程,可使我們獲得更進一步的認識。
貳、中東歐國家公投背景及其法源依據
一、共黨政權崩潰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歐國家淪入鐵幕,各國政治制度均向蘇共如法炮製。但自波蘭於 1989 8 月率先組成東歐第一個「非共化」的政府之後,短短數個月功夫,其它共黨政權先後垮台,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其一,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僵化,已無法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尤其政經發展受制於意識形態,既不能與自由民主國家競爭,又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準,民怨已深,自難獲得人民信賴。
其二,東歐各國民主化的激盪,致使「一黨專政」難以維繫,實行「多黨民主」,乃民心歸向。
其三,戈巴契夫的「改造」(Perestroika)和「公開性」(Gloasnost)政策助長了東歐民主化的發展。
其四,東西歐的互動關係,加速了東歐民主化的腳步。西方國家提供資訊和經援,大大地削弱共黨的威權。
二、東歐民主化浪潮的興起
大體說來,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之後,以下就幾個面向,對這些在歐洲地理上屬中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政治改革的穩定性做一綜合剖析:
(一)國會選舉:非共化後各國在新憲法內皆明文規定,國家體制為議會民主,而議會民主則需透過自由選舉機制始得以運行,因此就各國國會選舉看來,一國是否如期舉行國會大選,也反映出該國議會民主機制運作的成熟度。在經歷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大選的歷練後,政黨政治運作情形皆慢慢成熟穩健,國會改選皆得以如期進行,顯示各國政治改革陣痛期已過,且正逐步進入正軌。
(二)政黨輪替:從各國最近幾次國會大選也可以發現,各國普遍都有政黨輪替的現象。這除了反應選民對政府各項改革高成效的要求外,同時也反映出,在自由選舉的機制下,任何政黨若想在國會大選中獲勝,掌握民眾脈動,是其必要條件。
(三)聯合內閣:聯合內閣的執政模式已是當下中東歐各國民主化的特色之一,由各國「聯合內閣」的執政模式亦可看出,各黨派之間至少已有一定程度之相互認同,對於國家當前之主要課題已有共識,同性質的政黨也有整合的趨勢。而透過自由選舉機制所表現出的民意趨勢係政黨延續的主要取決,此亦是加速政黨共識的主要因素。由此看來,各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三、中東歐國家公投的法源依據
中東歐國家公投的依據主要是憲法中的相關規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塞爾維亞、蒙特尼哥羅(或譯黑山)、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阿爾巴尼亞等國憲法對公投的議題、範圍、屬性、舉行時間等,均有不一而足的規範。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克羅埃西亞,該國憲法禁止舉行重建南斯拉夫的公投。
唯一沒有在憲法中規範公投的中東歐國家只有波黑,因為以波黑同時存在著塞爾維亞、穆斯林和波士尼亞三大族群,且均不過半的情況,公投反而易導致國家分裂的情勢再現。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全國性公投是 1992 年的獨立公投。
參、中東歐國家公投實例分析
中東歐國家自獨立以來所舉行的各項公民投票,具備的特徵包括下列幾點:公民投票的議題類型多集中於「爭取主權獨立」、「憲政體制改革」、「加入歐盟或北約」三大類型;「爭取主權獨立」類共有七次;「憲政體制改革」共有二十四次;「加入歐盟或北約」則有十次。
第一、在「爭取主權獨立」類的公投中,最大的特色是多集中在 1990 1993 年間,而且多在前蘇聯及南斯拉夫地區發生,顯示前蘇聯與南斯拉夫共產政權崩潰與瓦解的效應。
第二、在「憲政體制改革」類公投方面,中東歐國家共舉行二十四次,主要目的不外乎取消共黨一黨專政的保障條款,推動政治改革,以民主的方式選舉國家領導人、針對憲法草案進行表決或制訂新憲法、規範政黨的活動、國會改革等。
第三、以「加入歐盟或北約」所推動的公民投票,表現中東歐國家人民積極拓展與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安全等合作關係的渴望,因此對歐盟國家與北約提出的東擴方案,均給予高度的支持。
表一、公投加入北約
國名
公投時間
投票率
備註
匈牙利
1997
49.25
贊成85
斯洛文尼亞
20033
60.4
贊成66.1
斯洛伐克
20035
10
公投結果無效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表二、公投加入歐盟
國名
公投時間
投票率
備註
斯洛文尼亞 
20033
60.4
贊成89.61
匈牙利 
20034
45.6
贊成83.76
斯洛伐克 
20035
52.15
贊成92.46
立陶宛
20035
63.37
贊成89.95
波蘭 
20036
58.85
贊成77.45
捷克 
20036
55
贊成77.33
愛沙尼亞 
20039
64
贊成66.83
拉脫維亞 
20039
72.5
贊成67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第四、從時間上來看,1990 年代以後是中東歐國家推動民主化運動的高峰期。由此可見,蘇聯共黨垮台之後,中東歐國家為有效落實主權在民的理念,尋求徹底解決前共黨體制所遺留的憲政運作與民族問題等,都是以舉行公民投票來解決。當中東歐國家獨立或民主化後,為了因應國際化與區域化的發展,以及維護區域穩定與國家安全,總是不遺餘力展開與歐盟國家進一步的政經互動,甚至與北約國家建立安全事務的聯繫管道。最後,將這些涉及全體國民福祉重大事務的決定權,從 1997 年起開始採取這種直接民主的方式,交由所有公民參與政治,直接表達意見。
若從公投種類來分,中東歐國家近年來的公投,計有下列三種形式,頗值國人借鏡:
1、諮詢性公投:波共政權早在 1987 年因受「團結工會」的挑戰,為了挽回瀕臨瓦解的危機,提出政經改革方案由選民公投決定,創共黨世界舉行公投的先例。
2、宣示性公投: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之前,境內各加盟共和國透過公投來決定國家前途,以及於 2004 5 月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八國,也以舉行公投來顯示其想融入歐洲社會的歷史性抉擇。
3、制憲公投:中東歐共黨政權和平演變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制定新憲法,在正式頒布施行之前,也讓公民充分理解新憲內容,表達意見,再經公投定案,由國會批准生效。
肆、中東歐國家舉行公投的意義
在共產黨長期統治近半個世紀的中東歐國家,人民既無言論自由,又無西方民主教育的薰陶。在如此艱鉅的環境之下,中東歐國家民主化前後,卻能排除萬難,不屈不撓舉行公投,其所顯示的意義,就更令人印象深刻,茲列述如下:
第一、共產黨向公投屈服,人民告別社會主義體制。二戰後,中東歐國家共黨政權建立極權社會主義體制,政治實行「一黨專政」,經濟強制採行中央指令性計畫經濟。1989 年至 1990 年波海三國和前南斯拉夫境內四個加盟共和國和科索沃相繼舉行宣示獨立自主的公投。當時,這些地區共產黨改革派深知民主化潮流時勢所趨,以公投來反映民心歸向,足可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肯定。中東歐國家公投,無異說明,即使共產黨蠻橫霸道,最終也得接受人民求新求變的事實,人民有選擇國家定位和健全體制的權利。告別極權的社會主義體制、告別不符合時宜的舊憲政制度,乃是歷史必然,絕非偶然。
第二、把握國內外有利情勢,發動公投,實現國家目標。最引人矚目的是波羅的海三小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黑,還有塞爾維亞境內的自治共和國科索沃,相當準確的把握國際環境與國內政治的各項主客觀有利因素,毫不猶豫地舉行獨立公投,實現了國家走向主權獨立的目標。再者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中東歐八國,為了能夠順利加入歐盟,於 2003 年分別舉行公投,做為其加入歐盟體現民心向背的重要手段,並藉此來達成這些中東歐國家融入歐洲社會的另一項重要的國家目標。
第三,落實國民主權,向歐洲主流價值接軌。中東歐國家得以走向民主化,先後舉行過宣示獨立、制憲和諮詢等不同形式的公投,究其原因:其一、行使國民主權式直接民權這種概念,早已普遍深植人心,淪入鐵幕內的百姓僅因受限於共黨的高壓體制而敢怒不敢言。惟「壓力愈強,反彈愈大」,一旦時機成熟,人民就順理成章,要求體現國民主權;其二、共產黨實踐社會主義體制近半個世紀,證明是一無所成。因此,最終連共黨內部的改革派也不得不改弦易轍,甚至更改黨名,向西歐「中間偏左」的政黨看齊,把公投當做是實現改革的必要手段;其三、中東歐國家欲回歸歐洲社會,一來心態上要認同歐洲主流價值;二來行動上得與西歐國家同步,實在體現民主的真諦。因此,這些中東歐國家放棄史達林模式的憲法,仿效西歐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更以公投慎重其事,來確認其具民意基礎。同時,為了加入歐盟,其司法也必須與歐盟的相關法律「一體化」,來表現其融入歐洲社會的決心。
第四、可視為由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的重要指標。中東歐國家的民主化進程,最引人注目者:其一、朝野政黨對舉行公投,基本上都有共識,鮮少有南轅北轍的嚴重分歧;其二、投票率,除極少數例外,大多可通過門檻,贊成比例也多在七成以上;其三、各主要政黨當政期間,都舉行過公投;其四、公投時,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都派一定數目的觀察員在場監督,公平和可信度高。
總而言之,中東歐國家在共產黨掌控國家資源近半個世紀的情況下,在民主化之前,也敢面對公投的訴求;一旦民主轉型,和平演變,向來堅持意識形態的共產黨,也敢於面對現實,轉型為現代化的民主政黨。
伍、中東歐國家公投對台灣的啟示
究竟中東歐國家的公投經驗,對台灣有哪些值得借鏡的啟示?謹扼要歸納下列數點:
第一、中東歐各國如何選擇公投時機。從各國舉行公投時的內外在環境觀之,以波海三國和前南斯拉夫聯邦內成員為例,他們在蘇聯和南斯拉夫出現解體危機之際,適時掌握良機,由當時還「一黨專政」的共黨改革派政府發動,隨即舉行國家定位公投,來決定其國家前途,是否繼續留在聯盟體制內,或宣佈獨立。他們舉辦公投時,全民均有明確共識,國家利益優先,「主權在民」就是公投的法源,根本沒有事先進行公投立法的必要性;再者,當時的共產黨也自以為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刻,通過公投的倡議,足以舒緩內部的矛盾和緊張。台灣與新獨立的中東歐諸國不同者,即自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而後者則隸屬於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聯盟體制內。因此,台灣根本不必舉行宣示獨立的公投。不過台灣可藉舉辦加入世衛組織的公投,以及加入聯合國的公投的行動,一來凸顯台灣主權獨立的地位;二來展示台灣人民加入國際組織的強烈意願;三來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喚醒國際社會對台灣生存權和發展權應有的尊重。
第二、經由公投實現國家目標。中東歐國家邁向民主化和回歸歐洲社會,都以公投做為政治手段,來實現其國家目標。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公投,以及某些國家為了加入歐盟與北約而舉行的公投。類似採取公投手段來決定其國家是否加入區域性國際組織、或歐元,在歐洲國家履見不鮮。因此,台灣運用公投做為政治手段,來實現國家的中短程目標,是具有正當性且符合普世價值。
第三、朝野政黨尊重民心歸向。波海三國和南斯拉夫多數加盟共和國在舉行獨立公投時,均由當時一黨專政的共產黨發動,根本無公投法可言,但卻尊重民意歸向。當中東歐國家走向民主化之後,大多數國家也沒有為了加入北約組織和歐盟,而量身訂作公投法,政府照樣可以訴諸公投,做為決策依據。雖然中東歐國家民主化後,反對加入北約和歐盟的政黨可以反映部分民意,然一旦公投結果顯示大多數民意的歸向,朝野政黨都能尊重人民的決定。
第四、告別舊思維,國家認同清楚。東歐共產黨政權在戈巴契夫新思維的洗禮下,決定走自己的道路,告別舊思維,擺脫「蘇維埃化」,告別「社會主義陣營」,回歸歐洲社會,告別共產主義「一言堂」的意識形態,推進「非共化」,落實民主的生活方式。長期被共黨壟斷的政治資源隨之瓦解,真正反映民間的聲音得以伸張。波海三國和南斯拉夫聯邦成員,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得以選擇自己的國家定位。這些國家人民對國家認同甚為清楚,反而在台灣還有少數人高喊「一中」,既不現實,也停留在舊思維的窠臼之中,對台灣開拓自己生存發展道路毫無助益。
第五、教化和提升人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並藉此凝聚憂患意識。波海三國和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以及波黑等國,儘管內外交逼,仍毫不猶豫,採取公投手段決定國家前途。綜觀這七國舉行宣示性獨立公投的效應,有兩項頗具意義的正面發現:其一、借助公投足以教化和提升人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其二、透過公投的行使,更可喚醒及凝聚人民的危機意識,強化命運共同的內聚力。這七國的公投經驗,與公投學理所指出的觀點相互吻合,乃係歸因於舉辦公投發揮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教育功能。國內某些政治人物把公投視為洪水猛獸、並和北京共黨政權起舞,誠是不智之舉,心態可議。殊不知公投一則具有政治教育功能,讓攸關公共事務的重大議題,經由朝野公開辯論,和輿論交叉評論,進而使人民充分瞭解相關議題得失,再由人民做最後裁定;二則重大公共事務議題孰是孰非,經由公開的討論,真理愈辯愈明,可使政黨的發展愈趨成熟,政治人物更懂得知所進退;三則在公投議題的導引下,人民對公共事務愈感興趣,也愈願參與,無形中得以集思廣益,政府的決策過程亦就益臻完善,避免錯誤。
第六、公投議題的合憲性和正當性。公投屬直接民權的範疇,可補代議制的不足,代議制更不可越俎代庖,凌駕直接民主,設立層層障礙限制公投的行使。中東歐國家對公投的規定,大部分見諸於憲法條文中,若干國家另於憲法中列舉不得舉行公投的事務。反觀我國的公投法,雖算是行憲以來第一部讓人民直接行使公投權利的法律,可是該法設置重重關卡,形同國會獨裁,蔑視人民直接民權的真諦,誠是我國立法院對此項具指標意義的人民行使創制複決權,蒙上難以磨滅的污點。準此,中東歐的公投立法更值得國人借鏡。
陸、結論
綜上所論,對中東歐國家公投經驗的觀察,及其對台灣的啟示,謹就建議事項分述如后。
首先,在對外關係方面:其一、在我國新政府揭櫫「人權外交」、「民主外交」之際,不妨將公投議題做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台海兩岸政治體制截然不同的情況下,我方所強調的公投,不僅推展人權外交和民主外交,會更活潑靈活,在國際社會有廣結善緣的交集點,而且台灣有公投做後盾,又能突出北京共黨政權蠻橫無理,自暴其短。其二、當我國朝野達成共識,舉行重要公投時,有必要邀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組織或團體派員來實地觀察,如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歐洲議會、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和其他重要人權團體等。同時,經由這種公投行動一來凸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二來運用公投當做有利籌碼,預防中國武力犯台。
其次,在內政方面:
其一、呼籲台灣各政黨捐棄一黨之私和意識形態的糾葛,同舟共濟,以公投來形塑與強化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
其二、針對特定公投議題,各政黨和專家舉行全國性電視辯論,一方面建立共識、求同存異;另一方面藉此類公開辯論良機,教化全國人民,廣化公民教育。
其三、出版特定議題的公投說帖,使百姓「知的權利」充分掌握到「公投議題通俗化」、「公投決策透明化」、「公投目的和平化」,俾消除內部的矛盾或緊張,以全國利益為依歸。
最後,在教育方面:
其一、在全國各縣市行政區舉辦研習營,以中小學教師為對象,使這些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正確認識公投的意涵,然後普及至中小學生,代代薰陶,養成健康的公投觀,落實公民教育。
其二、中小學的公民教育課程增修公投議題的教材內容,或編寫有關公投的輔助教材,藉以深化新一代對公投的深刻瞭解。
其三、鼓勵國內非政府團體深入鄉下,舉行公投說明會,「學術下鄉」,提升偏遠鄉下地方百姓的政治參與感。
其四、由全國各級教育單位每年就不同議題舉辦公投徵文比賽,藉此來提高中小學以上的學生有參與對公投的歸屬感。
【註釋】
1. 謝復生、張台麟、韋洪五等著,《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出版,民國86年),頁53。◆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獨立公投是公民投票的其中一種,讓一個地區的公民舉行投票,以決定是否成為一塊獨立的領土。成功的獨立公投或可能不會導致獨立,這取決於政治因素以外有關的領土的共識結果。
成功的獨立公投
1905 年:瑞典-挪威聯合解體公投99.92% 贊成
1933 年:西澳大利亞州公投成為大英帝國自治領,但遭英國議會拒絕承認。
1945 年:外蒙古舉行獨立公投100% 贊成。
1946 年:法羅群島獨立公投法羅群島在公投後宣佈獨立,但聲明遭丹麥廢止。
1958 年:幾內亞在全民公投後決定從法國獨立。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厄利垂亞舉行獨立公投99.8% 贊成,導致厄利垂亞獨立。
1994 年:摩爾多瓦舉行公投,決定是否保持獨立國家之地位
1999 年:東帝汶舉行獨立公投78.5%贊成,導致東帝汶獨立。
2005 年:伊拉克庫德斯坦舉行獨立公投98.88%贊成,但投票不具約束力。
2006 年:
2009 年:
  • 泰米爾-伊拉姆:在挪威、法國、加拿大、瑞士、德國和荷蘭的泰米爾人社區舉行公投,絕大多數人贊成獨立。
  • 帕達尼亞(北義大利):舉行一個模擬公投,45% 贊成獨立。
2011 年:南蘇丹舉行獨立公投98.83% 贊成,導致南蘇丹獨立。
2014 年:
  • 克里米亞舉行獨立公投,96.8% 贊成重新加入俄羅斯,導致克里米亞宣佈獨立,隨後正式入俄,但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
  • 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舉行獨立公投,接近90% 贊成,導致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地宣佈獨立,同樣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
失敗的獨立公投
1967 年,1993 年,1998 波多黎各三次地位公投,失敗。
1980 年,1995 魁北克兩次獨立公投,失敗。
1992 黑山第一次獨立公投,失敗。
1995 年,百慕達獨立公投,失敗。
1998 年,尼維斯獨立公投,失敗。
2006 年,托克勞獨立公投,失敗。
2012 年,波蘭南部兩省獨立公投,失敗,隨後在丹麥成立類似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南波蘭民主共和國流亡政府」。
2014 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因議會否決而失敗。
預期的獨立公投
l   蘇格蘭獨立公投(定於 2014 9 18 日舉行)
l   布幹維爾島獨立公投(根據和平協定,會於 2015 年或 2020 年之間舉行)
l   新喀裡多尼亞獨立公投(預計於 2014 年至 2019 年之間舉行)
未來可能出現的公投
l   魁北克
l   格陵蘭
l   安圭拉
l   威尼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