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神化蔣經國能「超越藍綠」嗎?


莊萬壽:「將歷史上醜陋、罪惡的時代加以美化,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資料來源: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3/10/13   393
回顧過去,我們要如何重新評價這位教科書上「千秋典範」的完美領袖?歷史像是一面鏡子,足以照出現在與未來,但面對台灣那一段蔣氏統治經歷,至今有人尋求真相,有人希望遺忘,有人卻奮力扭曲,不同的反應,照出台灣政治歷史的荒謬矛盾。

◆李筱峰: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小蔣有三不連宋卻要三通
基本上蔣經國是接蔣介石的位置,蔣介石是個獨裁者,而蔣經國接任後政治體制也沒變,因此他仍是個獨裁者。然而他作風比較低調,包括說他到處走訪,進用台籍人士以及十大建設,那是因為他體認到反攻中國已不可能。不過他本質上還是獨裁,例如當時連油價要不要漲、中秋節要不要放假,都得經由他裁示。
不過早期蔣經國是特務頭子,後來才漂白。一九五O年起,蔣介石開始為蔣經國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面,佈置適當的基礎。五O年代中期成立的國家安全局,統攝各情報機關(如警備總部、調查局、情報局)。這些如蜘蛛網般的特務系統,成為典型的「特務政治」,蔣經國則是特務頭子。在「肅清匪諜」的理由下整肅異己。這些「白色恐怖」慘案,蔣經國很難完全辭其咎。
現在台灣人民會懷念過去蔣經國時代,是長期洗腦的結果,包括我們的空軍現在還在唱「飛越崑崙山」。台灣人的民主觀念弱,民進黨雖然執政,但只是接了空殼,我們的民主體制沒有過渡完全。
如今國民黨的政客們重打蔣經國招牌,宣稱繼承蔣經國路線,但是請他們想一想,蔣經國對中共互動的三點原則,也就是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看看今天宣稱走蔣經國路線的國民黨政客們,天天吵著要三通、要西進,拿著蔣經國的招牌,掛羊頭賣狗肉。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
抓人也放人好壞人都要當
以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很明顯的蔣經國是獨裁者,因為他既不是民選,是繼承他父親的位置,加上很多事情他說了就算,以這種蔣家王朝的體制,他絕對是獨裁者。蔣經國他晚年對自由化有貢獻、民進黨成立時也沒抓人,這是因為情勢所逼。別忘了他早期是特務頭子,套句民進黨內部常講的話,「抓人放人的都是你,好人壞人你都要當」,就像白蛇將許仙下毒然後再救他,意思是一樣的。
很多人會說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對台灣經濟發展有貢獻,但是很多國家都這麼做啊!並不是只有他會而已。而且十大建設許多項是日本時代就規劃好的,有的根本就不能做,像台中港,淤沙淤得那麼嚴重,是因為錢撒下去了,所以才做。
至於蔣經國的虛擬評價為何那麼高,原因之一在於泛藍故意烘托、塑造。民進黨執政以來過程不太順利,要打阿扁的話就必須找一個神格化的人出來,因此泛藍拿蔣經國當神主牌,告訴大家泛藍推出的人,特別是宋楚瑜,就像蔣經國一樣。而媒體長期都在泛藍控制之下,更是助長蔣經國的聲望。
第二個原因是民眾的心態,過去長期被控制,就像猴子被關久了,一下放出來還不太會當自己的主人。民眾多少會懷念「Good Old Days」(過去的美好時光),加上被洗腦的結果,因此會選擇性的記憶,只記得好的、不記得壞的。

◆戴寶村: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吹台青策略如今正在買單
就事論事,蔣經國當時集中黨政軍特以及青年黨團等所有資源,加上他的權力是依靠國民黨長期威權體制,不是人民給他的,從這二點研判蔣經國是個獨裁者。至於說有人會將他認為是一代偉人,是因為在威權體制中必須塑造強人,在此不斷強化中,他的獨裁、嚴刑峻罰必定會塑造出「安定」的情況。
一般老百姓會認為「反正政治干我們何事,只要安定就好了」,他們不會思考說其實這種「安定」相對來說是人權民主的欺壓。
而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給予蔣經國很高的肯定,那是因為國民黨、蔣家人馬(特別是宋楚瑜、馬英九)仍掌權,媒體、教科書還是說著那一套,民眾其實還沒有這種觀念歷史事實與歷史詮釋是二種不一樣的東西。保守派、反台灣者仍拱著蔣經國,比較不民主的人會去拱一個頭上有光圈的人,但是蔣經國頭上真的有光圈嗎?說他晚年推動民主,但是他是出自內心的嗎?不是!是情勢所逼。十七年前民進黨成立時他就有體認,才會說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這句話,七O、八O年代他是被動地釋放權力。
有一個一般人比較沒注意到的觀點,七O年代他剛上台時除了推動「吹台青」,還透過救國團的運作下鄉各地,建立親民道德明君的形象,在獨裁時代一群青年學子眾星拱月的情形,對當時這些大學生來說建立高度親近性。時至今日,這些大學生已經是四、五十歲的社會中堅份子,他們在台灣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對於今日蔣經國會受到多數人的肯定,這群人的觀點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莊萬壽: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所長
懷念蔣經國歷史多被美化
蔣經國是蔣介石的繼承人,在早期軍閥時代那種世襲家天下的觀念,有所謂的父子相傳、強人政治。但由於蔣經國早年留學蘇俄接觸社會主義,因此他接受了要與底層民眾接觸的觀念,並把蘇俄當時的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制度引進台灣創立救國團,掌握青年,成為國民黨利用的工具。
至於大家常談的十大建設,最主要在維持國民黨在台灣的經濟、政權地位。而在美國壓力、台灣人的反抗之下,他的態度就跟他父親不一樣,他比較有彈性。不過父子相傳的觀念還是影響了他,因此他也讓蔣孝武掌管特務。
國民黨下台後,保守派地位動搖,這些人多半是蔣家的親信、嫡系人員。蔣家被國民黨傳統政權所恭維,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保守派為了鞏固自身勢力,拱出蔣經國並且更加美化他。加上媒體從來沒有批判過他,就出現了這種懷念蔣經國效應。
但我必須說,將歷史上醜陋、罪惡的時代加以美化,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台灣一切的苦難都是因為蔣家來台,如果台灣當時由聯合國託管,舉行公投,整個情勢就會不一樣。蔣家來台美其名是要捍衛台灣,事實上卻是將台灣捲入國共之爭,引來共產黨與台灣的對立。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重用李登輝小蔣唯一遠見
由於在台灣民主發展的進程中,缺乏對過去歷史的深刻檢討,使舊體制與過去執政者的歷史地位未因政治改革的結果而再評價。因此,早在台灣進行自由化、民主化改革之際,懷念舊體制時代的呼聲不曾中斷,近來由於台灣經濟成長狀況不如往昔,蔣經國的歷史評價更有被明顯高估的現象。
這種被高估的現象與他執政期間的部分施政有關。十大建設、吹台青、解嚴、開放報禁、默認民進黨組黨,為台灣後續的政治改革奠定基礎。我們必須承認他執政期間確實有相當的建設成果。
但是,自一九四九年奉命統整原有情治系統,負責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工作,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他是台灣情治系統最重要的主導者。自一九五O年代之後的白色恐怖期間,為數可觀的冤假錯案和侵害人權案件,他至少必須負政治責任。而縱使他為官清廉,在其統治期間,依附統治集團核心建構的財經特權與特許壟斷長期存在也是歷史事實。
在政治改革層面,除了最後二年,他雖擁有不容挑戰的政治實權,卻長期壓制自由化、民主化的要求。甚至最後開始改革,來自民主運動的要求及美國的壓力是不容忽視的促成因素。如果,經濟建設成果與原有不合理體制的改革,就可以成為國人肯定的「美好的過去」,那麼,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建設、經濟成長的傲人成績,廉潔有效率的行政、司法體制,以及名列前茅的高識字率與良好的治安,難道就可以做為揚棄殖民體制的正當性理由嗎?

◆鄭欽仁:國策顧問
選擇李登輝接班最大的民主貢獻
蔣氏政權對於民主政治未曾有過徹底了解,仍以殖民地統治方式統治台灣,並利用表面的民主制度、選舉制度,來延續他的政權的正當性。
蔣經國必須要對江南案、美麗島事件等負責。當初他任由特務機構的爪牙為非作歹,指派自己的後代擔任政府要職,產生「官隨人轉」、也就是官位的重要性與權力隨著不同的人而有所改變的專制統治現象,這些都證明了蔣經國是個獨裁者。而現今政治人物藉由抬高蔣經國的地位,只是想處心積慮地藉此來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我認為選擇李登輝前總統做為接班,才是蔣經國對於民主最大的貢獻,也是他唯一做對的事情。李登輝在政治經濟學上具有專業,正是當時台灣所需要的領導人才。
只是李登輝前總統對於舊政權過於厚道,在民主政權移轉時期,並沒有對於獨裁體制進行清算,以致讓獨裁者的勢力至今仍能存在,而不需對過去的錯誤負責。世界其他強盛國家在民主政治合併移轉的過程中,是絕對沒有機會讓這些獨裁者逍遙,如今他們卻還能掌握主流媒體,像餵食鴉片一樣對年輕的一輩洗腦,企圖湮滅歷史真相,而造成台灣至今是非不分的亂象。

◆淇養: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
踐踏人權者絕對是獨裁者
在蔣經國任內,台灣言論自由受到控制、媒體受到管制,而且還是有叛亂罪的施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在蔣經國執政時,我們的民主跟人權受到很大的踐踏,會去踐踏民主人權者,就是獨裁者。無論歷史或現實各方評論,蔣經國都是一個獨裁者,跟他的人好或不好與清廉不清廉完全沒有關係。
針對媒體說目前台灣人很「懷念」蔣經國時代,認為解嚴以前的生活比較好,首先我必須質疑民調的可信度,但有這種懷念舊政權現象,其實是很正常的。例如中華民國政府剛成立時,滿清遺朝還是很懷念過去的滿清時代一樣。
而隨著時間,許多歷史記憶也會遭到淡忘,在蔣經國年代,以前我們會感到恐懼害怕,到處都佈滿警察特務,因此到晚上都不敢大聲喧囂,現在台灣自由開放了,不需去恐懼政治,卻因為記憶逐漸模糊,因此反而覺得好像以前比較安靜,不像現在台灣這麼「亂」。這種心理,不見得真的是覺得獨裁統治是比較好的。
就像現在仍有人懷念毛澤東、史達林、希特勒,但他真的想回去過那樣的生活嗎?
過去到現在,台灣還沒有一次真正政治上的檢討,無論是對於已經在過去政治處境也好,對於中國與台灣的關係也好,我期待能有一次比較嚴格的檢驗,蔣經國等獨裁者也在法律上必須有所定論並負責。
不過我想當初李登輝前總統採取寧靜革命,可能是有種無可奈何的心情,雖然那讓台灣的民主進程變得比較緩慢,但我們還是一步步地完成了。

◆李永熾: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真相須釐清才能改進民主
從最明顯的江南案件、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蔣經國打壓民主人權、運用特務的事實不容忽略,到蔣氏政權傳子的移轉方式,他自然是個獨裁者。然而江南案最後導致美國國務院系統反彈,美麗島事件激起更多反對運動,也成為迫使蔣經國晚年必須接受改革潮流的主因。
有人說台灣必須感謝蔣經國提拔台灣本省人,也就是所謂的「吹台青」,而台灣民主改革也是在他的容許下進行的。但我們可以看到,當初提拔台灣的動作其實只是一種拉攏政治手段,用來打造他個人形象,台灣人實際上在當時並無政治實權,而他拘禁處死過許多政治反對者,壓迫台灣民主運動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但是當民主政權轉移時,李登輝並沒有進行對政治責任的清算,實在過於寬宏大量,導致今天我們還要去討論這樣的問題。過去蔣經國的追隨者以及所掌控的主流媒體,到今天仍在主導台灣社會的言論,扭曲事實。
希望對於歷史真相,能儘快加以釐清,讓媒體改革進行得更順利,也能讓台灣的民主運動更前進一步。

◆陳翠蓮: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打壓民主運動再被動宣佈解嚴
台灣的政治有很大問題,五十年來我們有很多問題都沒有經過徹底的反省,讓部分威權體制殘存到現在,這對民主政治的推動產生相當大的阻力。因此我們應該對歷史有所釐清,並從中學到教訓,讓過去的錯誤不要再犯。
因此現在來討論這個關係是很必要的,包括吳乃德的論文,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檢討。不過在討論這項問題上,我們先要拋開政黨利益的角度,而從歷史真相角度去看。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九五O年代之後,老蔣逐漸把黨、政、軍、特、青年團等掌控權,一部分一部分交給蔣經國。因此蔣經國可以說掌握台灣政治實權將近四十年,而這四十年間他對於民主運動的打壓,凡是對台灣民主歷程有點了解的人,都能很輕易戳破蔣經國是不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而集大權於一身,就是獨裁者的特質。
蔣經國晚年所進行的解嚴等改革,事實上是因為整個大環境,迫使他必須鬆手。而從民主歷程也可以清楚看見,台灣真正開始民主化,也不是從蔣經國開始的,他只是被動的宣佈解嚴,他更是進行戒嚴的始作俑者,民主化的過程是從李登輝時期才開始進行。
雖然蔣經國不像蔣介石一般是傳統的獨裁者,對於他打壓民主的事實也會小心翼翼地掩蓋,塑造領袖形象,而如今美麗島事件的官方文件中,也還尚未發現蔣經國親筆批示的證據,但蔣經國既是當時黨政軍最高領導者,他仍必須負起最大責任。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晚年較開放卻仍是獨裁者
如果平常心看待這個議題,應該沒有這麼複雜。蔣介石時代,蔣經國已在特務系統掌握權力,而從兩蔣時期集政權於一身等狀況來看,要說蔣經國不是獨裁者,實在挑戰我們「常識」所能理解的範圍。
我們可以看到從蔣介石時期,國民黨對於蔣經國形象的維護下了不少功夫。如從文獻可得知,蔣介石直接以「中正」批示政治案件的公文相當普遍,但蔣經國有很多公文都不是他自己簽的,幾乎都是幕僚代為蓋章,印上「奉諭」兩字。
這可以看出蔣經國的形式風格與老蔣有很大不同,相當愛惜羽毛,也可能是因為他是情治系統出身,所以性格比較「陰柔」,相當小心。
現在有很多人強調蔣經國的經濟建設,包括十大建設等等,認為他安定國家社會,並用了本省籍的精英。但從客觀角度去審視,這些都是滿足他統治參與的實際需要,而使用本省精英,是對於台灣二二八事件以來的省籍矛盾具有紓解作用,然而這都不能算是民主改革,仍停留在建立「聖君」形象之上。
蔣經國晚年勉強可稱得上是「較開放的獨裁者」。
我們在歷史教育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從前發生過的政治案件,我們在教科書並看不到,只能藉由檔案展覽的方式公諸於世,這部分是我們學者還必須努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