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一切盡在不言中


核四公投促進會創辦人之一林義雄為停建核四訴求而禁食禁語已進入第六天,在這段時間裡,平時就已經反核不遺餘力的大大小小環保團體和來自各領域的環保人士無不焦急萬分試圖阻擋漫不經心的擁核政府持續「核必殺人」暴政。很明顯,如果廢核主張仍被中國國民黨籍擁核政客輕蔑看待的話,台灣的環保運動一定會更加如火如荼繁衍,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好是壞?凡是關心核電發展議題的人,應該都點滴在心頭。
關於林義雄的禁食行動,只要對他的行事風格梢具常識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循循善誘的「身教」意含。可惜,仍有許多中國國民黨籍政客及其支持群眾抱持詭異的輕浮戲謔心態觀看這堂嚴肅「政治哲學」或「政治藝術」課程,其中層次甚低者居然把攸關生命與大愛的政治運動格調貶抑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乞憐」鬧劇,更惡毒的缺德貧嘴人士連「就讓他絕下去吧」這類毫無人性的荒唐醜文都肆無忌憚晾在媒體上削騙稿費。
禁食,真是那些把政治當成譁眾取寵厚黑學的帝國主義者和中華黨國擁護者所認定的「以死相逼」嗎?倒想問問那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獨裁者及其幫兇們:「換成是你們,有能力禁食禁語嗎?」另外,所謂的「以死相逼」或「一哭二鬧三上吊」總有一個必要前提,那就是行動者在「被逼者」心目中具有相當重要地位,至少,「被逼者」必須在乎行動者的生命安危,否則,萬一遇到像那種筆下盡是輕蔑「絕下去」戲謔文字的狠心人的話,不就白白犧牲了嗎?
暫且不提停建核四訴求,先談談林義雄禁食行動的意義,一如上述,林義雄訴求的對象是中國國民黨以及一個心智類似「就讓他絕下去吧」那種貧嘴絕情者的民選總統,難道林義雄會不知道他已經把自己的「無限期」擱置在死亡邊緣嗎?
當然應該知道!林義雄家族曾經慘遭滅門謀殺,那筆帳發生的時間點是林義雄被當成死囚監禁期,林家因此被廿四小時監控,而他的媽媽和一對雙胞胎女兒就在中國國民黨籍公僕日夜嚴密監控下慘遭「無痕」歹徒登門入室大屠殺,當時也被利刃斬切成重傷的大女兒林奐均,如果不夠幸運的話,根本不可能從垂死邊緣救回一命。儘管林義雄選擇原諒,卻不可能忘記中國國民黨及其政客群的殘暴不仁。
所以,只要具有正常判斷力的人,誰會無知假設林義雄不清楚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絕非尊重生命的善類呢?
既然林義雄應該心知肚明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都不是他可以「乞憐」的對象,怎麼可能心存「以死相逼」的僥倖念頭呢?
可見,那些邪門無恥的缺德貧嘴者只是依照慣例惡意詆毀他們的眼中釘,要不然,怎麼會說出那種既沒良心又沒常識的冷血糊塗話!
那麼,林義雄試圖透過禁食禁語行動要求停建核四的緣由會是什麼呢?
其實,從林義雄和他所創辦的核四公投促進會一路採取苦行、靜坐和絕食等方式期許人民作主廢除核四的過程,不難理解他的一貫思維與作風。在林義雄寫給僅存女兒林奐均的<核四公投>信中早已詳細論述來龍去脈,說穿了,這是他的常態運動方式,只不過,昔日的禁食禁語是和其他志工輪流接棒完成,這一次,他打算徹底結束「愚蠢的核四案」,既不願意讓其他志工加入無限期禁食的危險行列,又不肯眼睜睜看著中國國民黨籍政客群藉由將燃料棒插入致命的核四怪物機會任性延續和擴大核電發展計畫。
更重要的是,透過禁食禁語行動的「無聲說法」,凸顯核四議題早已在台灣爭辯三十年且早已從日本福島核災確知「萬一不幸」的恐怖後果,這道生命課題,關係台灣北部眾多居民的身家安全,更嚴重威脅全國每一位國民的生存權利與安居樂業基本尊嚴。
生命,必須是從政者最在乎的命題之一。林義雄不是為了「表演」一個人的「英雄氣概」才採取這樣的「絕招」。他一再強調,他很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弦外之音,難道不夠清晰宏亮嗎?每一個人都該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實際上早已因為核電廠潛在危險而蒙上陰影 ── 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卻不肯正視嚴肅無比的生命課題,甚至肆無忌憚利用政府部門推動危險核電政策嚴重威脅包含他們自己在內的每個台灣人的寶貴生命。
反觀馬英九,他到現在還停留在向民主進步黨「追討」核四廠「過去式」的小心眼無恥政客層次,不但「忘記」中國國民黨曾發動政變氣極敗壞阻擋前任總統陳水扁二OOO年停建核四政策,更忽略近六年來他快馬加鞭浮濫揮霍將近一千億元新台幣民脂民膏挹注核四續建過程必須同時公開檢驗的無數核四醜聞
很明顯,林義雄絕非作秀,更不可能「以死相逼」任何人,他十分嚴肅地進行一堂邀請所有台灣人重視寶貴生命的政治藝術或政治哲學課程,在課程中,該說的話,在過去三十年的反核行動中已經一說再說,剩下來的課題是:搶救生命。
所有環保人士以及有良心的人都在為搶救生命而努力,只有那群揮霍民脂民膏逆勢推動續建核四廠的政客及其支持者不把生命當一回事!
我們要搶救的不僅僅是林義雄或其他也加入無限期禁食禁語行列的可敬行動者的生命,同時也在搶救這一代人和後代人的生命。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怎麼笨到現在還不懂啊?
總之,生命是每個人生存在地球上的必要主體,萬一不幸失去生命的話,所有理想或身外之物該怎麼附隨?同理,經濟必須奠基在良好生態環境上,否則,悲哀如美國三浬島、蘇聯車諾比爾和日本福島等核災區內,連生命都岌岌可危了,還奢談什麼經濟繁榮呢?請問,在美國、蘇聯和日本遭逢那些恐怖災難前,這三個高科技國家曾懷疑過那些核電廠不安全嗎?怎麼可能!所以,不要再把林義雄禁食禁語行動抹黑為「以死相逼」啦!我們在「搶救」林義雄的同時,也在搶救自己、台灣和地球生態的命,很緊急,不容怠慢。
以下附加相關參考資料。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政治新聞2014-04-27  12:15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多位院士今日共同發布聲明,由院長翁啟惠、副院長王汎森、陳建仁、王瑜等 25 名院士連署,認為台灣缺乏核電風險評估,但碳排量居高不下亦待解決,籲朝野各界盡速在核四商轉前舉辦公投來尋求全民共識:「如果這是大家的選擇,就必須一同承擔。」
聲明書指出,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明確規定,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然台灣碳排量遠高全球平均,遭受國際壓力;然核廢料問題在台灣難以解決,目前核電廠冷卻池儲存已達飽和,全球有12座位在極高震災風險區的反應爐,台灣就佔去一半,缺乏核電風險評估,若災害事故:「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聲明更直點,由於政府遲未制定節能減碳之能源政策,又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的核四安全的數據分析,因此核四續建及商轉,迄今仍爭議不斷,101 年資料顯示核能佔發電量 8.3%,而據台電最新評估,在核四商轉前仍有時間,故多位院士今日發起連署聲明,呼籲政府盡速公投,尋求核四續建與否的共識:「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
以下為聲明全文:
「對核四問題的看法與建議
核電的使用向來備受爭議。不可諱言,核能發電的技術不斷改進、成本穩定,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產生大幅度的變動,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雖然直到目前核廢料處理未獲妥善解決,但在「京都議定書」約束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下,各國紛將核能發電視為重要的替代能源。惟經歷了 1979 年美國三哩島核災、1986 年蘇聯車諾比核災,與 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民眾深切體會核電災害的嚴重性。
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明確規定,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然而,102 年臺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為 11.3 公噸,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4.50 公噸,也超過日本及歐洲國家,受國際節能減碳之壓力極大。依經濟部能源局統計,101 年我國核能僅占 8.3%,在全國大量減碳的過程中,同時廢核,將會帶來一些困難,但我們如果下定決心發展其他替代能源,同時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大量節約能源與自然資源;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也朝避免費能耗電,增加能源效率的方向進行,必能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且會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和國際競爭力。但如果這是大家的選擇,就必須一同承擔。
由於政府遲未制定節能減碳之能源政策,且對於確保核四廠之安全,又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的數據分析,因此核四廠之續建及商轉與否,迄今爭議不斷。
現今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僅有透過深埋方式置放於海洋或地底,或運至有認證的國家再處理,兩者皆所費不貲。臺灣之核一、核二及核三廠之核廢料目前放置於燃料池中,且早已達飽和狀態。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著名環保團體自然
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已點名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核反應爐有 12 座,其中有 6 座在臺灣。歐盟於去年公布的核電廠壓力測試報告中,亦對臺灣核電廠座落區域,潛藏著天然災害提出警示與建議。加上臺灣地小人稠,核四位處大台北人口密集之首都地區,且緊臨翡翠水庫,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此外,核四發電廠計畫早在 1980 年代便已提出,1986 年因車諾比事件暫緩興建,直至 1999 年方正式動工,又於 2000 年停建,隔年宣布復工。核四廠興建工程並非採取統包方式,而是分由多家廠商合作興建,工程介面複雜,一旦有緊急事故,可能無法即刻統籌因應。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四,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據台電最新評估報告,在核四廠不商轉下,我們仍有時間進行理性探討。因此我們建議,儘快透過朝野同意且題目合理設計的公投辦法,尋求共識後,再決定核四是否續建及運轉。
連署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王惠鈞、王 瑜、伍焜玉、李文雄、李文華、李德財、李遠哲、李遠鵬、吳茂昆、林明璋、翁啟惠、陳定信、陳建仁、張俊彥、彭旭明、黃 鍔、楊泮池、劉太平、劉紹臣、劉國平、鄧大量、蔡明道、謝道時、龔行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