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夢幻與真實


人的價值該用什麼樣的度量衡計算?

古代東亞人迷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代人置身多元化社會,價值選項紛紜,不過,在台灣這個仍深受東亞歷代古帝國傳統政治封建思想影響的太平洋島嶼國家,則明顯將「讀書高」八股偏見局部物化為「唯有金錢高」。
至於我心嚮往的普世價值,如:人權、民主、自由與和平等難以物化也不易數據化的原則或理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亞洲環境裡,也彷彿「鏡花水月」般如夢似幻呢喃在字裡行間,既是主流社會折拒察究的「無價品」,也是主流社會擯排思慮與怠忽實踐的價值觀。
無論如何,探討夢幻「不實」的普世價值前,不妨務實理解道阻且躋的現狀。
以台灣現狀下的主流社會為例,許多人的價值觀也許分截二階段:第一階段在就學期間,第二階段始自揮別校園生活之後。
首先,教育體系裡的老師與學生普遍羈身「唯有讀書高」現狀,更精確說法是,「唯有分數高」蠡見專掌校園生活現狀。
雖然教育改革運動已在台灣「發酵」數十年,可是,當理想降落凡塵後,主導教育政策的政府部門與學校當局卻多半執滯「中華菁英文化」與「考試分數決定論」等傳統舊習,甚至因此繁衍出不可思議的「新興多元考試實驗方案」,以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高分明星」、「普羅庸才」與「低分魯蛇」階級分明制。
呈現眼前的窘境是:源自東亞歷代帝國的所謂「中華古文明」與國族沙文主義獨裁政治傳統依舊糾纏教育體系,尤其透過名目眾多的考試類別,促使現代台灣的「科舉制度」既迷信分數主義,也換算分數決斷師生價值,比如,學生取得分數的本事,主宰了他們的身價與就業前途,同理,老師為學生「創造」分數的能力,也標示了他們的名聲與職場地位。
矛盾的是,這套在教育體系內牢不可破的「崇古」科舉價值觀,一旦脫離學校範圍,就不再靈光。
於是,在第二階段的主流觀點中,讀書與分數成為「從前種種」,即使是「小時了了」的資優生,也必須在獲取較佳就業門票後,胸懷「譬如昨日死」的「了凡」心,否則,如何應變「以後種種」呢?
接下來,針對校園外的社會新鮮人或世故人來說,「譬如今日生」的現狀該以哪種姿態出沒呢?既然務實的前提是清晰可識的計價結果,那麼,身價高低核實標準當然是根據個體名下資產總數或薪資額度予以折兌。
簡單的說,金錢是主流社會十分倚愛的鑑評單位。當酌裁成敗時,無論在哪個行業,無不以金錢盈虧決判業績,除此之外,幾乎不存在其他議說理路。
據此,不僅逐金錢而盤泊的眾數商人無祖國,連許多政治人物都貪財慕勢待價而沽,否則,如何在鈔票變換選票的現實條件下,贏獲「大位」與「偉望」?
鑒於匯聚「菁英」與「大人物」的政經領域汲汲營營爭名逐利,一般卑順如古帝國「小老百姓」中的「通權變者」,當然也熱忽忽歸伏名韁利鎖企求日後的飛黃騰達或脫胎換骨。就算更等而下之自貶為宿命寒微的「庶隸廝賤」或「小人物」只想循規蹈矩圖安穩,終究必須求乞養家糊口的最基本收入,為了免除「上位者」干擾,大多屈節事人,只盼來生輪迴轉世能攀附豪門貴族。
現狀如此,自然不必耗費心思討論那些無益考試分數也無裨榮華富貴的普世價值了。就這樣,儘管普世價值攸關每個人的生存、尊嚴、權利以及人類共同理想願景,卻因滯留在「知難行難」窒礙中,至今為止,仍舉步維艱。
無論如何,總可以先理解普世價值內涵吧!
根據學術界一般說法,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日-1804212日)在<道德形上學基礎>(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論述中定義最高普世價值為「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humanity as end in itself)」,更進一步說法是,凡是理智生存者(rational beings),都能為自己設定崇高目的(或價值),而且,理智生存者基於「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必然產生相關行動去保存或捍衛普世價值(=人性)。
另有一個著名公式可以檢視以上定義:「唯一行動準則 永遠不要把自己或他人的『人性』僅僅當成『手段』或『工具』,必須總是視為(你的)『目的』」。
比如,若你蓄意說謊,就是將對方當成實現你的目的的工具在操控,換句話說,你說謊的對象,只被視為一個「東西」(a thing),而不是一個像你一樣能自由回應他人期望的人(a person)。
康德更指出,人類應該自動自發互相合作,以便彼此成全自身目的,這樣一來,每個人相對於他人,都會是工具,也都會是目的。只要能掌握這個原則,我們就能實踐「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這個「絕對價值」(普世價值),而且,「複數」普世價值必定都是從這個「人性」衍生並存。
實際上,即使我們不執著於學術定義,照樣可以簡單討論以下常見普世價值──
人權:最基本的兩大支柱是生存與尊嚴,也就是說,人不但擁有天賦生存權,也同時擁有不可侵犯的尊貴身分與莊嚴地位。如果不敬重這兩項自身即是目的的基本人權,等於否定所有懷胎十月的孕婦對傳承人類生生不息命脈的至高貢獻。可嘆的是,在台灣現狀下,即使只提及兩大基本人權,也常被浮議為「虛無縹緲空談」,以致當辯論廢除死刑這類「進階」人權議題時,通常不乏滿臉嫉惡如仇表情的「碩學鴻儒」或電視「名嘴」以義憤填膺的高亢語氣公開倡議「不要人權」。
民主:以中文直白概述,就是人民作主。強調每個人民都是自己與團體的主人,應用到政治學時,便是尊崇全體人民為國家與世界的共同主人。所以,談論民主時,一如康德提及的「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絕不能忽視每個人的機會均等與權責均分等目的。頗遺憾的是,在台灣現狀中,民主普遍被簡化為選票數與投票活動,卻遺略公民自決國家前途以及落實人人平權均責政治體系等基礎常識與必備制度。此外,竟然有中華國族沙文主義者將「人民作主」的民主觀念訛衍為「挑戰國家權威」或「去中國化」的「躁進訴求」,真讓人啼笑皆非。其實,即使是全球共產黨的「精神領袖」德國猶太裔學者卡爾.亨利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55日-1883314日),也曾透過倡導無產階級心靈解放的鼓勸呼籲,反映自由主義民主平權普世價值(目的),匪夷所思的是,號稱「篤信」馬克思主義的眾多共產黨員卻疑似誤將「解放」一詞妄想為殺人戰爭(手段),如果這種無厘頭的等號關係存在的話,那麼,「無產階級自我解放」說法,不就變成教唆無產階級集體自殺的包藏禍心詭計!?
自由:個人自由是人人自由的基礎與中心思想。一如康德標榜理智生存者的崇高人性般,為了達到人人自由境界,任何人的個人自由都不該被剝奪,同理,任何人都不該侵犯他人的個人自由。亦即,個人自由奠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否則,必然有人自由,有人不自由,那麼,人人自由理想就破滅了。比如,當一隻黑羊與一隻白羊從兩個相反方向出發且必須通過一道只容一羊可行的獨木橋才能抵達他們各自的彼岸目的地時,如果兩羊不協調出一先一後循序過橋的共識,那麼,二羊或他們之中的一羊極可能無法如願自由前往目的地。可知,自由真諦貴在彼此尊重與自愛自律。
和平:不僅消極制止戰爭與暴力,更要積極剷除結構性暴力,以公平正義法則預防衝突暴力並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進而肯定生存權利與生命尊嚴,最終深化目標是人人心靈和平(目的)。值得檢視的是,人類至今仍被好戰好鬥份子武力威脅(手段),以致,即使提倡反戰非武無鬥的基本和平理想,都猶若可望不可及的妄念。所以,當務之急也許必須強化「預防勝於治療」的反戰策略與和平教育,否則,連戰爭都難以避免,哪能奢求富備和平心靈的博愛與慈悲普世通行?
由上可知,人權、民主、自由與和平都匹儕「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論點,只要人人理解基本內涵並願意信守實踐,就能明白普世價值並非空中樓閣或海市蜃樓。
令人惋惜的是,由於迷信性惡論的人類始終「族繁不及備載」,所以,這個世界至今不得安寧。
儘管世事違心,不過,當我們以理智思考人類前途時,有多少人會愚騃追求惡性循環在殘暴不仁與利慾薰心的野蠻地獄?只要相信人類是理智生存者,那麼,趨善除惡的人類進化史,就可以提供這個問題無須狡辯刁詞的正解。
比如,對於習慣貶抑善良正直成年人為「愚蠢無知刁民」的許多中國政客來說,現代普世價值觀仍是他們口中「危險與虛偽的西方毒藥」。不禁質疑:難道這類政客完全不知道歐洲從充斥邪惡帝國謬論的中古世紀黑暗大陸逐漸進化為反戰和平民主聖地的歷史常識?
如果歐洲各國不曾把獨裁與戰爭當成務必清除的罪惡淵藪,也許今天的歐洲也會像火藥庫般的今日亞洲一樣癱瘓在性惡邪說裡任由無知無能自大狂耍狠惡鬥荼毒非政治領域的善良人類。
還好,歐洲各國人民覺醒得早,他們主動積極參與政治運動,致力揭穿狡詐獨裁帝制內貪婪無恥濫權政客的自私愚蠢殘暴真面目,並且,既慎思明辨政治存在目的,也擁護普世價值,直到有效遏止邪惡好戰暴徒假借政治名義禍國殃民與危害世界的恐龍虐政後,才透徹轉化歐洲人民的生活品質與政治權責。
然而,盤根錯節糾纏歐洲數千年的邪惡帝國殘黨餘孽負隅頑抗的魔障後作力驚人,以致相繼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幾乎將原本驕矜富強的歐洲各帝國夷為廢墟。直到後起之秀美國義無反顧傾力相救後,歐洲各國才漸次起死回生。從此以後,這片曾經罹患流行物慾症而一度窮泰極侈的「舊大陸」,終於痛定思痛全面禁止戰爭邪說並霸棄獨裁暴政謬制。
如果以當前中國獨裁政客為首的亞洲反普世價值惡勢力能用心研究歐洲反戰和平來時路,也許會稍微懂得藏拙自修,可惜,現實世界仍瀰漫執迷不悟的敗德暴政謬見。
至於台灣現狀下的價值觀,又該如何酌量呢?我認為:深思康德建議的「自身即是目的的人性」定義,可以是入門普世價值的捷徑之一,畢竟,人生目的不會僅限分數、金錢與權勢,反觀那些至今看來仍難以物化與數據化的「如夢似幻」普世價值,從人性角度思考,正好穩穩沉沉安定了真實人生的奮鬥目的,更是永遠指引人類勇猛精進的行動準則。
夢幻與真實,往往隨性適分在一念之轉。


圖片來源:<Europe’s First Underwater Restaurant Is Being Built Off the Norwegian CoastBy Jessica Stewart on October 26, 2017MY MODERN MET